编者按:医学科技工作者既是医师也是科学家,他们肩负着“健康中国”的重任,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武汉大学,一批医学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医者仁心、创新争先,涌现了许多优秀楷模。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当中的代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常莹、谢君,人民医院邓伟和口腔医院张露4位医师的事迹。
常莹:创新理念成为消化道早癌“克星”
作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杰出青年、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常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青年及面上)、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课题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在消化领域的顶刊Gastroenterology等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深耕消化道早癌诊疗领域多年的她,建立了独特理念,打造了品牌。早癌诊断,现阶段我国学者多遵循日本内镜专家推崇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复原的方式来认知早癌。常莹结合既往的基础研究优势,率先提出了内镜、病理及分子发病机制的“三角”复原理念,为深入理解早癌形成的过程、发生转移的机制等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相关理论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和省内的学术交流,深获业界好评。
在消化道早癌治疗方面,常莹熟练掌握了ESD(粘膜下剥离术)及其相关衍生技术,能够精准地剥离早期癌变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外科手术切除相比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显著改善。目前她完成的ESD手术中,最大结肠早癌直径超过10cm,术后肠道愈合良好,未出现狭窄。最长食管环周病变长约11cm,术后通过自主扩展球囊+肠内营养粉(避免炎性反应),患者在不使用激素(通常用来预防狭窄,但有较多副作用,特别是老年病人和糖尿病病人较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愈合效果良好,食管未形成狭窄,患者可正常饮食。这一方法也打破了食管环周病变不超过5cm的ESD手术禁忌,为棘手的长节段食管环周患者的治疗带去了新希望。对于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巨大腺瘤,ESD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并发症高。常莹与胃肠外科联合,创新的采取“腹腔镜辅助下,十二指肠降部开窗逆行ESD术”,切除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巨大腺瘤。目前患者随访多年,肿瘤未复发。在胃轻瘫、食管巨大憩室等内镜诊疗方面,她也积累了较多经验。
与此同时,常莹非常注重消化道早癌的科普工作。她深知只有提高基层医院的早癌诊疗水平,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作为“湖北省县域消化道早癌专科联盟”的秘书长,她连续五年组织了“湖北省县域专科联盟消化道早癌会议”以及消化道早癌病例比赛,有效推动了我省消化道早癌事业的发展。此外,她积极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方式,向基层医生传授早癌的诊疗知识和技术。通过线上平台,如富士内镜世界讲授消化道早癌诊疗的相关知识,相关视频在同行内的点击率超过万余次(目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是富士内镜和澳华内镜的全国消化道早癌培训基地)。
谢君:雄激素性脱发和普秃、全秃患者的“救星”
谢君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副教授,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她还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三届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毛发疾病学组委员,湖北省妇幼健康联盟儿童皮肤健康专科联盟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皮肤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毛发学组副组长。
工作中,她始终致力于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两方面的创新探索,推动本学科相关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展,重点从事黑素瘤纳米免疫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探索构建不同的纳米载药体系,研究其杀伤黑素瘤的效应及机制。近年来,她在Adv. Funct. Mater.、Small、Biomaterials、J. Am. Acad. Dermatol.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其中IF≥10 JCR 1区TOP文章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9.978。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带领研究生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便携式无痛艾滋梅毒体外诊断检测装置”项目获得湖北省二等奖。辅导的在读研究生谢玉龙,参加宁波市创新创业大赛时,“基于高密度多肽阵列芯片的无痛采血装备”项目获得浙江省宁波市甬江人才C类千万级别资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脱发患者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有脱发患者1.7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社交及生活。谢君一方面致力于脱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湖北省毛发治疗工作,在省内首批开设脱发专病门诊,在雄激素脱发的个体化治疗、斑秃患者的靶向治疗、头皮激光及注射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医治过程中,热情、耐心的她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很多脱发患者和她成为了朋友。由于普秃、全秃的患者没有毛发,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生活,谢君常常安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毛发新生的同时,重获生活的希望,被患者们称为“救星”。
邓伟:奋战在“心脏病的最后大战场”
邓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与心肌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目前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重症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委。
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脏病的最后大战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主要从事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的邓伟,把治病救人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耐心对待患者和家属,为缓解病人痛苦。同时他受邀在湖北广播电视台和武汉广播电视台现场直播心血管疾病健康节目,为广大心脏病患者答疑解惑。针对现有心衰和心肌病治疗策略缺乏精准性和个体化的问题,他们团队开发了基于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分流策略,可以对前临床心衰患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分流分层,早筛早诊,其临床应用可以帮助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同时实现病因的精准防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服务于更需要的患者。
作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医科大学优秀援疆干部、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等荣誉获得者,邓伟坚持临床、科研和教学并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多项科技援疆项目以及教育部和湖北省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eBiomedicine、Clin Transl Med、Cell Death Dis、Free Radic Biol Med等医学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国际上首次揭示了5-脂氧合酶(5-LOX)、热休克蛋白47(HSP47)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心衰的靶向治疗提供新靶点,相关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展示交流,受邀担任Cell Death & Disease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
作为老师,他致力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他还承担了本科生《心力衰竭》教学任务和研究生临床带教工作,授课效果深得学生好评。
张露: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者
围绕“保存活髓,保存天然牙”这一目标,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一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张露始终从临床及科研两方面不断求索,并做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这位美国NIDCR/NIH访问学者,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常委,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材《牙体牙髓病学》第6版编委,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口腔医学、口腔内科分册》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入选者带领课题组聚焦临床来源的科学问题,扎根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炎性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增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防御能力、实现活髓保存为目标,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通过自噬、线粒体DNA泄漏、外泌体等机制调控炎性损伤修复。连续获得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第十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年会中青年学者基础论坛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牙髓位于牙体硬组织包绕的牙髓腔内,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具有形成、营养、感觉及防御的功能,赋予牙生命。细菌感染是引发牙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手段强调“彻底清创”去除牙髓进行根管治疗,但“活髓”对于维持牙齿的功能及寿命特别重要。18年临床工作中,张露始终把患者的需求当作前进的动力,提出了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龋病管理到牙髓炎的活髓保存治疗的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临床治疗理念,并结合基础研究进行临床转化,以求更好地服务病人。
为提高“活髓保存”临床治疗效果,她关注新型盖髓材料的研发;针对活髓保存的牙髓活力测试的一些瓶颈问题,致力于专利研发,开发针对牙髓活力测试新型血氧仪器;积极开展活髓保存临床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长期的循证医学证据。受邀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基于龋险评估的龋病治疗计划》及《生物活性材料在牙髓治疗中的应用》的专家述评,参与制定行业规范。
作为博士生导师,张露十分重视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培养人才,始终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认真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努力培养思想政治过硬,临床科研扎实,注重交叉及转化的牙体牙髓科卓越人才,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大批口腔医学优秀人才。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饶建平
通讯员:王颂
编辑: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