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学部新闻

    【抗击新型肺炎】人民医院急诊团队:“说了会赢,就一定赢!”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日期:2020-02-02点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白剑峰 杜巍巍 杨岑

    “毛毛,你还好吧?”

    “我挺好的,您怎么样?”

    “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

    挂掉80多岁母亲打来的电话,年过六旬的“毛毛”已是泪盈眼眶。一转身,她擦干眼泪,又投入紧张的急诊救治中。

    她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一个多月来,她带领的急诊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

    从“前线”直接冲到“火线”

    “白天抢救室20个危重患者,日间留观4人,上呼吸机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门诊大厅门口了。最后担架车没了,监护仪没了,氧气坛子没了,输液架没了,插线板也没了……晚上7点走时,留给夜班16个病人,4个上着呼吸机,还有4个可能要上无创呼吸机。今晚又是一场恶战!”

    这是急诊医生胡念丹1月29日随手记下的一组数字,也是近期急诊团队的工作常态。

    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前线”。但是,自疫情爆发以来,魏捷和党员骨干杜贤进、田丹、丁瑜、万曦等人组成的急诊科团队,从“前线”直接冲到了“火线”。这一次疫情,让从事急诊工作37年、重症医学工作10年的她始料未及。

    “以往急诊科也有就诊高峰期。但是,现在一天24小时中22小时都是高峰,每天好几百号病人就诊,别说吃饭、喝水了,上厕所都很困难。忙到半夜两点喘口气后,凌晨4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更严重的是,每一个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这给见惯生死的急诊科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在科室度过,会贴窗花,裱福字,挂灯笼。而今年,抬头,是看不到头的待诊病人;低头,是探不到边的压力和惶恐。”这是除夕夜魏捷在朋友圈记录下的一段话。

    “除了要勇敢,更要有智慧”

    在父母眼中,魏捷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毛毛”。但在急诊团队中,她却是永远站在第一线的“急先锋”和“铁榔头”。面对重压,从不退缩。

    92岁的顾爹爹大年三十被送到急诊抢救。魏捷团队检查后发现,老人虽无发热咳嗽现象,但有重度双肺感染,生命垂危。医护团队在安全防护下迅速抢救生命,随后立即进行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在内的系列检测。在团队的精心救治下,老人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75岁的沈婆婆因发热伴呼吸困难前来急诊,病毒核酸检测证实为阳性。急诊团队给予面罩吸氧以及抗病毒、抗感染、激素等治疗。在急诊抢救室隔离治疗4天后,老婆婆的呼吸困难症状完全解除,生命体征平稳。

    在这场战役中,急诊团队除了救治急救病人外,还承担着其他学科危重患者的抢救任务。往往是救助电话一来,他们就得立即出发。但她很自豪地说:“急诊人的知识结构是横向的,技术储备也很全面,关键时候稍做梳理和整合,就可以解决很多临床问题。淡定从容、临危不乱、团队协作,是急诊人最大的特点。”

    抗击疫情期间,魏捷一直强调:“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要勇敢,更要有智慧。医生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去救治更多病人。”

    “这一路,决不让步!”

    疫情爆发后,急诊科团队重新排班,青年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我来加班,孩子有我妈妈照顾。请你答应我,但不要告诉我妈妈。”“我刚把孩子送老家。飞机停飞了,正从四川坐火车回武汉。武汉站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车。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我的夜班,我怎么都要赶回来。”党员李文强、陈静、朱睿瑶,都是急诊科外派到基层医院的骨干。听说科室人员紧缺,他们自愿放弃休假,迅速返回医院投入战斗。

    急诊科有一位女医生,怀孕5周了,却一声不响奋战在一线。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时候,当她脱下防护服,魏捷才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当即就把她“赶”回了家。

    “关键时刻,急诊团队靠得住!”魏捷欣慰地说,这支技术过硬、团结友爱的队伍敢于担当,从未让她失望过,给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不竭动力。

    魏捷爱人是一名退休的外科医生,每天早上送她上班。以往在路上,两人总是有说有笑。但是,自有医护人员感染之后,两人常常一路相顾无言,最后只有简单一句:“晚上要接,打个电话。”

    魏捷在朋友圈里写道:“说了会赢,就一定赢!女排精神,永不负!这一路,决不让步!”“待到疫情控制那一天,让我们一起畅快地抱头痛哭,再仰天大笑!”

    (编辑:肖珊)